顶点小说网 > 脂砚记 > 揭秘真相

揭秘真相

小说:脂砚记作者:凤鸣燕北字数:15726更新时间 : 2021-03-05 22:05:00
揭秘真相

我轻抚墓前石碑,碑刻文字虽已模糊,但仍依稀可辨:

  妃姓吴氏,世为丹徒县人。父彦名,母神氏。妃生而婉静,以永乐十年八月二日,选召掖庭。得侍宣宗章皇帝于青宫。宣德三年,生郕戾王,后册封贤妃。承顺太皇太后及圣烈慈寿皇太后,以敬慎闻。薨于天顺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享年六十有五。妃于今上为庶母,薨之日,上追念先帝,甚哀悼之,为辍视朝,治丧以礼,谥曰荣思。圣烈慈寿皇太后、中宫、皇太子及亲王皆致奠。呜呼!妃出自名族,(阙)皇家。柔明以治性,祇和以保身。安享富贵,寿考令终。生荣死哀,无遗憾焉。是用志于幽石,传示永久云。

(自译:贤妃姓吴,祖籍是吴地丹徒县,父亲是吴彦名,母亲是神氏。贤妃生来温婉娴静,于永乐十年八月二日选入皇宫。得以在东宫中侍奉宣德皇帝朱瞻基。于明宣宗三年生下郕戾王朱祁钰,被封为贤妃。她孝顺谨慎侍奉太皇太后和圣烈慈寿皇太后。她薨于天顺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享年六十有五。贤妃是当今圣上的庶母,薨逝时,圣上追念先帝,非常哀悼她,为此中止上朝,以国家礼仪置办丧事,谥曰荣思。当时,圣烈慈寿皇太后、中宫、皇太子及亲王都去祭奠。贤妃生于名门望族,终于皇家。她性格柔明,为人和善。她一生安享富贵,得以善终。生荣死哀,无遗憾焉。因此刻于墓碑以传世。)

吴贤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后妃,明宣宗与他的父亲明仁宗共同创造了大明盛世“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统治大明帝国期间,堪称明朝最为鼎盛的辉煌岁月。而他本人也因文治武功、多才多艺被后世广为称道。

据明史记载,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一说出生于建文元年),那时他的祖父朱棣还只是燕王,就藩燕地。一夜,朱棣梦到父亲朱元璋送给他一块大圭,上面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字样。醒来后的朱棣正好听闻:长子朱高炽喜得长孙。

燕王朱棣将长孙的诞生与梦境联系起来,认为朱瞻基的出生是祥瑞的征兆。于是,他对这个孙子非常喜爱,从小便将其带在身边加以培养,命姚广孝带领一批当世大儒,为朱瞻基授课。

而朱瞻基也不负众望,他从小便喜爱读书,“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朱棣和他最喜爱的二子朱高煦经常带着朱瞻基北征蒙古,让他体验真刀真枪的战场厮杀。由此,朱瞻基虽然长于富贵繁华,却和其他深宫中长大的皇帝有着天壤之别,他从小就被培养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杀伐决断。

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之时,有意立皇二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的朱高煦为太子,对身体肥胖的皇长子朱高炽颇为不满。但在和臣下讨论废立太子之事时,解缙一句“好圣孙”又让朱棣改变了主意。想到自己喜爱的长孙朱瞻基若能登上皇位,那么就可延续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朱棣方才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明史》说:“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长孙盖有力焉”。

若无聪敏机灵的朱瞻基,他父亲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很可能保不住。也可以说朱瞻基在还未成年之时便已经被确立了帝位继承者的身份。事实上,朱瞻基却是多次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储位。

面对北部纷扰不休的蒙古势力,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安抚、防御”为主的政策,同时朱瞻基弓马娴熟,曾亲自巡视边防,突闻兀良哈蒙古大举扰边,他不慌不忙、指挥若定,亲自带领军队在边境阻击蒙古骑兵,并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明军大获全胜。这场防御战的胜利,是明朝在土木之变以前,最后一次皇帝亲征蒙古取得的胜利,意义重大。

明宣宗继位登基后,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从安南撤兵,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统治。此举大大减轻了明朝的财政负担,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国家财力更加雄厚。

明宣宗在位期间,大力提拔文臣,他创立了票拟、批红制度,确立了内阁的政治地位,从而奠定了明朝此后二百年的基本政治框架。

虽然,明代重用宦官是从朱棣开始,例如七次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就身负外交使命与重责。但是,让宦官掌握批红大权是从朱瞻基开始。尽管朱瞻基文韬武略,能够控制宦官不为祸,但后来子孙却让宦官们权势滔天、祸害社会,这是朱瞻基想不到的。

然而,明朝宦官即使再为祸作乱,但是终究没有掌握朝廷的根本与命脉。即使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九千岁刘谨,也被明武宗轻而易举一夕之间除去。历史上,宦官最猖狂的年代是唐朝,那时的宦官不仅掌握帝位,就连几个皇帝的性命都是死于宦官之手。与唐代宦官的作威作福想比,明朝的宦官终究只是皇帝的家奴。

宣德年间,广施仁政,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在永乐时代的挥霍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政治也较为清明。《明史》评价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明宣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虽然宋徽宗赵喆、南唐后主李煜,在艺术造诣上,相比朱瞻基,更胜一筹。但他们毫无治国才能,最终身死他乡。但明宣宗不同,他不仅治国成功,艺术造诣也登峰造极,令人瞠目结舌。

明宣宗在丹青、书法上独造一格,能独称“宣德宸翰”之美赞。他的书法被后人评为“书出沈华亭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他尤其爱雪,现存他三首描写雪的诗文,其中的《雪意歌》,书法潇洒劲健,令人叹为观止。

明宣宗的丹青,无所不能,随意点染,精妙绝伦。其画风取法宋代院体,不失元人意蕴,自成一格,至今仍有许多存世画作,堪称精品,如《武侯高卧图》、《戏猿图》、《瓜鼠图》、《开泰图》等。

明宣宗为宣德年间宫廷绘画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明代画院达到隆盛,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涌现出一批名重一时的画家和一系列宫廷绘画精品。

在他的影响之下,随后的明宪宗、孝宗也都颇能书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我朝宣庙、宪庙、孝庙皆善画,宸章晖焕。”

明宣宗鉴赏水平极高,成就了宣德年间青花瓷、宣德炉等宫廷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财产。

宣德年间宽松开明的统治政策,也为大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名士辈出,堪称“异才博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内阁开始成为大明行政中枢,“三杨”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成为朱瞻基的智囊团;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使得宣德一朝言路通畅、国库充盈;于谦、周忱、况钟、王骥等贤臣,“众正盈朝”,勤政爱民,引领了整个宣德年间清廉贤明的官场正气。

尤其是明宣宗亲自提拔的于谦,在土木堡之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立下不世之功,挽救大明王朝于危急之际;他亲自提拔的兵部尚书王骥,在正统年间征讨麓川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成为了明代第一个以文臣而封侯者。宣德年间,进行了明朝的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郑和也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

明宣宗既有治国才能,又有艺术天赋,既有军事才能,又能体恤臣下,既随性风流,又专注深情,他把明朝的发展推向了极盛。遗憾的是,明宣宗盛年早逝,执政仅十年。皇太子朱祁镇长于深宫,虽聪明伶俐,但未受到良好教导与指引,最终让大明盛世一去不回。

《明史》评价他:“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称赞他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奠立的基业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而吴贤妃正是这样一位千古明君的后妃,并且获得了贤的封号殊荣。《明史》中关于吴贤妃的记载是:

吴太后,景帝母也。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复称宣庙贤妃。  (自译:吴太后,是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明宣宗朱瞻基为太子时入选到宫中。宣德三年的时候,封为贤妃。景泰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称帝后,仍然成为宣庙贤妃。)

        正史中的记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愿,记录往往虚实兼有,文字也是冠冕堂皇的。

另一部明代著作《罪惟录》中是这样记载吴贤妃的:

贤妃吴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彦名女。初为汉王宫人,汉王以叛诛,宣宗赦其罪。实生景皇帝,中外未知之也。年七岁,而上疾革,语太后:“更一哥哥陈符家,急呼来。”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宫,帝抱持哭。未岁,封郕王。郕王代立,尊生母为皇太后。

(自译:吴贤妃即吴太后,是明代宗皇帝朱祁镇的生母,是都督吴彦名的女儿。起初,她是汉王朱高煦的宫人,汉王因为反叛被诛杀后,明宣宗朱瞻基赦免了吴贤妃的罪过。她生下景泰皇帝朱祁钰后,宫内宫外都无人知道。朱祁钰七岁的时候,明宣宗疾病严重,告诉皇太后:“朕还有一子,养在陈符家中,快快召来。”太后于是接他们母子进宫,宣宗抱着他们大哭。很快,朱祁钰就被封为郕王。郕王即位后,封他的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

关于吴贤妃的身世,《明史》说她是朱瞻基为太子时的侍女,生儿子当年册封为贤妃。《罪惟录》则记载她是汉王朱高煦的女眷。

宣德元年,明宣宗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并将其押入西安门,汉王府女眷循旧例充入后宫为奴。然而,明宣宗唯独赦免了吴氏的罪行,并在宣德三年,吴氏生下朱祁钰,母子隐藏宫外,无人知晓。宣德十年,明宣宗病重,召吴氏母子入宫,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宣宗驾崩,张太皇太后建造郕王府,庇护吴氏母子多年直至去世。

《明史》与《罪惟录》中关于吴贤妃的身世差别较大。皇家重视血脉子嗣,皇妃在受宠、育有皇子、有封号的情况下却一直携皇子住在宫外,在明朝乃至历史上也绝无仅有,那么她可能就是《罪惟录》所载的原为罪臣汉王的女眷。按皇家礼法,他人之妻妾甚至是罪臣女眷成为皇妃确实有碍皇室尊严,那么长期隐藏宫外就很合乎情理了。

《万历野获编》中关于吴贤妃的记载是:

景帝登极,已封故宣庙贤妃吴氏之弟名安者,其时贤妃称皇太后,故安循往例,得开茅土。至英宗反正,太后仍称贤妃,安辞爵邑,上准辞,拜锦衣指挥使......

(自译:明景泰帝朱祁钰即皇帝位,分封过吴贤妃之弟吴安,那时,吴贤妃封为皇太后,因此吴安沿袭旧例,得到封地。至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即位,吴太后仍然称为贤妃,吴安辞去封邑,皇帝准奏,仍然封为锦衣卫指挥使......)

按照年代推算,脂砚墓室应该是由宣宗皇帝所建,成于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即位的天顺年间。也就是说,这样的墓室规制,明英宗朱祁镇是知道的,那他为何会允许“宣庙贤妃”有这样越制的墓室?难道是因为吴贤妃与他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妃于今上为庶母,薨之日,上追念先帝,甚哀悼之,为辍视朝,治丧以礼,谥曰荣思。”

吴贤妃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非常哀悼,甚至辍朝一天;吴贤妃的弟弟在南宫复辟后仍担任四品官员锦衣卫指挥使。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不为人知的关联呢!

关于明英宗朱祁镇之生母,虽然明英宗即位后,尊其嫡母孝恭皇后孙氏为皇太后,但是无论正史野史,一直颇多存疑。《明宣宗实录》对朱祁镇和朱祁钰出生的记载是:

乙未(宣德二年(1427年)),今上皇帝生,上之长子也,日下五色云见。壬午(宣德三年(1428年)),皇子祁钰生,上之第二子也。

其中,并未提到二人生母具体是谁。

《明史稿》的记载是:

“妃(孙氏)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罪惟录》和《明史·孝恭孙皇后传》也赞同这种说法:

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

《明史·孝恭皇后传》还记载说:

“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胜朝彤史拾遗记》称:

“宫人有身者,贵妃(即孝恭皇后孙氏)隐之为已有。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又称“及妃称有子,……子为皇太子,是为英宗”。

《寓圃杂记》称:

“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

上述史料,大同小异  ,均记载一宫女生下明英宗后,孙贵妃移花接木,据为己有。

通过占有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进而保全后位,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较有名的如汉惠帝的张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张皇后“万方终无子”,于是“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

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仁慈,她占有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儿子的生母痛下杀手。(刘皇后无子,“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而且,史载,宋真宗也知道并默许了这件事。

关于明英宗朱祁镇所尊嫡母孝恭皇后孙氏,有以下记载: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中载:

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宣宗即位,封贵妃。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

(自译:明宣宗继后恭孝皇后孙氏,是山东永城主簿孙忠之女,十几岁时,被同乡明宣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重,选入宫廷。因入宫较早,与皇太孙朱瞻基交往时久,二人青梅竹马,感情甚笃,朱瞻基即位之后,孙氏立即被封为贵妃。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金宝(凤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地为孙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此后,明朝诸帝贵妃都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宣德三年,因贵妃孙氏生子,明宣宗废黜原配恭让皇后胡善祥,让她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并正式册封孙贵妃为皇后,入主坤宁宫。

张皇太后对儿子明宣宗执意废后十分不满,于是她将胡善祥召入自己的清宁宫居住,并且在每次的宫廷朝会飨宴上,让废后胡善祥坐在孙皇后之上。(“张太后甚怜之,特召入,居清宁宫。凡内廷朝会飨宴,必命后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孙皇后因胡善祥在朝会宴席上,位置居己之上而经常面露不满。

按理说,孙氏是张太后之母彭城伯夫人亲自选定的同乡心腹之人,与张太后的关系应该比胡皇后亲密才对;况且,宣宗得子,其母加封也是名正言顺。可是张太后却屡次帮助废后胡善祥,打压孙皇后,恐怕这其中也另有隐情。

短短的文字记录中,到底隐藏了多少历史真相,待我们探索发掘呢?

按照明人王锜在其史料笔记《寓圃杂记》中的记载,孙太后去世以后,明英宗朱祁镇的嫡后钱皇后曾告诉英宗:

“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验葬皆不如礼。”

钱皇后在孙太后去世后,才敢明确告知朱祁镇,孙太后并非他的生母。而且,她的生母已经死于非命,许久都没有封号。

这句话很值得仔细推敲,钱皇后可能是知道她的生母是谁的,因为她详细描述了她的生母曾经是一位宫人,而且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虽然书中并未记载钱皇后之后的话语,和明英宗调查之后的实情,但是这个说法既然记载在书中,应该并非空穴来风。

明宣宗驾崩后,关于“父死子立”还是“兄终弟及”,曾在朝中议论纷纷。按理说,宣宗皇帝临终前,曾经在乾清宫中将太子朱祁镇托孤众臣,太子朱祁镇即位毫无疑问。

然而,因当时就已流传朱祁镇并非孙皇后的儿子,才使得原本毫无疑义的“父死子立”,会被质疑。幸好当年女中豪杰张太皇太后力排众议,才如愿由皇太子朱祁镇即位。

明英宗虽然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并非孝恭皇后孙氏之子,本是宫人之子,但年长日久,他难以确定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孙氏同样逼死英宗生母也是很可能的。

《双槐岁钞》上记载:

永乐十五年,皇太孙将婚,时有济宁胡荣之女胡善祥和河南永城孙忠之女备选,孙氏美于胡善祥。但是,据说胡善祥所居小楼每旦有红白气烟绕户弥月,时人以为是瑞兆。果然,胡氏被立为皇太孙妃,孙氏为嫔。

未能入选正妻,孙氏显然很不满意,她的贵人“彭城伯(即仁宗张皇后之母,张皇后之父张麒被追封为彭城伯,故其母为彭城伯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卿,而张皇后贤,不言也。”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胡善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妃,孙氏为皇太子次妃,“并赐孙氏以妃之冠服”,可谓与皇太子妃呈平起平坐之势。

宣宗即位后,究竟立谁为皇后,宣宗之母张太后最后定夺:“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孙氏被册为贵妃仅几个月,宣宗就以“贵妃恭肃小心,动循礼则。祗事皇太后尽孝敬,又能辅朕及奉顺皇后”为借口,要求礼部赐予贵妃金印。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淡明知孙氏宠冠后宫,“恭肃小心”仅是授印的借口,却不敢忤逆宣宗,同意授予孙氏金印。

按照大明朝规制,皇后授金册金宝,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宣宗破例授予孙贵妃金宝,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抗礼皇后的僭越行为,此举也幵启了宠妃破例加礼的方便之门,故《明史》说“贵妃有宝自此始”。

但孙氏不甘心只做一位有金宝的贵妃,还要做真正的中宫皇后。破例授宝即是宣宗和孙氏对于皇太后、群臣态度的一种试探,得到满意结果后就拉开了宣宗废后立妃的序幕。

如何废后,入主中宫?莫过于先皇后和其他嫔妃一步生下皇长子,母以子贵!

明英宗朝以前的明后宫争夺,可以算是中国历代后宫争宠中最为惨烈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奉行“宫妃殉葬”旧例:一旦皇帝殡天,后宫妃嫔,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他妃嫔都要为皇帝陪葬。所谓上行下效,诸王大臣也纷纷学样,甚至于有嫡妻都去殉葬的(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卫恭王妃……)。

后宫女子如果不是皇后或皇太子的母亲,很难逃脱被杀殉葬的命运。或许这也就是孙贵妃日夜不安、非要抢夺别人之子的重要原因。

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后,后宫妃嫔殉葬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兔死狐悲,如果没有太子,又不是皇后,就算生了皇子皇女,也未必保得住性命。宣宗的庶母之一,仁宗最为宠爱的郭贵妃即是明例。

郭贵妃不但是仁宗一朝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更是三位亲王(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的亲生母亲。但因为她的儿子都不是继承皇位的太子,她被张太后列入殉葬名单了。同为仁宗妃嫔的张敬妃,亦在殉葬名单。但是因她是手握重兵的荣国公张辅的嫡女,(“荣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荣国公辅之女”),由张辅出面说情,因“祖父勋旧特恩”,才幸免殉葬(“不必从殉”)。

宣宗的孙贵妃一门心思地想生太子做皇后,只怕也跟婆婆张太后收拾郭贵妃的可怕前例不无关系。此外,孙贵妃借腹生子也不仅是因为冰冷无情的殉葬制度,而且也与大明王朝后宫森严的规矩制度、祖宗礼法有关。

宣宗即位后,胡善祥成为皇后。按照礼法,一旦有人早于孙氏生下皇子,胡皇后都可以嫡母身份养在膝下。即使孙氏生下儿子也再难竞争后位。

宣宗百年之后,胡氏当上太后,孙贵妃极有可能走上前朝郭贵妃的老路。孙贵妃得宠多年,却只生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明英宗朱祁镇的降生,在没有嫡子的情形下,成为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

按史料的说法,孙氏为了达到废掉胡皇后的目的,釆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方法将宫人所生的皇子夺为己有,抢在胡皇后之前“生”出皇长子,即后来的英宗朱祁镇。

查继佐所著的《罪惟录》、何乔远所著的《名山藏》、毛奇龄所著的《胜朝彤史拾遗记》、王锜所著的《寓圃杂记》中均釆信了明英宗生母非孙氏的说法。

特别是在《明史》中,虽然在《后妃宣宗恭让胡皇后传》中钱皇后劝英宗恢复胡废后的位号时,隐去了《寓圃杂记》中“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的说法。但是在《后妃宣宗孝恭孙皇后传》中明确记载:“(贵)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也算是坐实了孙氏这桩狸猫换太子的公案。

宣德三年,年仅三个月大的朱祁镇(一说一岁,关于朱祁镇的年龄史书记载不尽相同,这也是被后世存疑颇多的原因)被立为皇太子。得子后的贵妃孙氏被册封为皇后。

孙氏正位中宫后处处压制己经退位的先皇后胡善祥。而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先皇后胡善祥的遭遇,每次内廷朝宴,都先皇后胡善祥的位次安排在孙氏之上,这引起了孙氏的不满。虽然张太后早年对孙氏有养育之恩,孙氏仍然表现出“悻悻”。

直到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在安排后妃祭奠位次时,孙氏借题发挥,再次打压先皇后胡善祥:

“太皇太后崩,皇后祭奠,自齿诸六宫,知孙太后有谴疾意,痛哭。踰年殂。”

太皇太后去世后,再无靠山的胡善祥于一年后,在两位爱女接连去世的阴影下,凄凉离世。胡善祥去世后,礼部议丧礼。“内阁三杨”之一杨士奇主张用后礼葬,因为当年明宣宗废后时曾经答应过他,胡善祥“虽无皇后封号,礼仪皆按后礼”。

而诸臣则认为胡氏用后礼下葬“此非内庭意也”,这个“内庭”指的就是孙太后。最后,胡善祥以嫔礼,草草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曾贵为一代皇后,死后竟然连宣宗妃陵都未入。

已被废弃的前皇后胡氏未能入宣宗景陵安葬,而是被葬于北京金山。这在历史中,嫔妃不能入帝陵园内安葬的,是极为少见的。

可见,纵然胡善祥被孙氏逼宫让出皇后之位,然而孙氏并未放过她,处处发难;直到胡善祥去世后,孙氏也没摒弃前嫌,将胡善祥以罕见的嫔礼下葬于金山。

孙氏夺了皇后之位,将废后贬黜到别宫,本该庆幸欢喜,并善待废后。她却当着太后的面,就敢经常面露不满,可见其气量狭窄。那么下面这些文字足够证明其心思狠毒:

明朝派遣出使朝鲜的太监尹凤曾告诉朝鲜国王:“(宣宗朝)后宫争妒,宫人所出潜相杀之。”(宣宗朝后宫争宠嫉妒益盛,甚至相互诛杀所生子女。)

由此可知宣宗朝后宫的争斗是很残酷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宣宗子女较少,且多嫡出。庶出的仅朱祁钰一人。

那为何贤妃吴氏能够顺利诞下皇次子朱祁钰呢?是因为如《罪惟录》中记载的:吴氏被宣宗秘密养于宫外,直至宣宗去世前才迎他们母子回宫,因她一直居住在宫外,才幸免于难吗?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都有殉葬的习俗。明宣宗朱瞻基也未能免俗。史料记载了宣宗驾崩后,殉葬嫔妃名单如下:

“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何氏为贵妃,溢端静,赵氏为贤妃,溢纯静,吴氏为惠妃,溢贞顺,焦氏为淑妃,溢庄静,曹氏为敬妃,溢庄顺,徐氏为顺妃,溢贞,惠,袁氏为丽妃,溢恭定.堵氏为淑妃,溢贞静,李氏为充妃,溢恭顺,何氏为成妃.溢肃嘻。册文日:‘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宗殉葬宫妃也。”

还有一段记录殉葬的郭殡的文字,录之如下: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日:‘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逝兮,怜余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郭爱入宫的日子才只有二十天,便给排进了殉葬的数列里面了,殉葬者例应升级,所以她才成了郭殡。可见,明宣宗嫔妃几乎无一遗漏、幸免殉葬。

按史料记载:明宣宗于在宣德十年正月驾崩,孙氏按祖例即太后位。

明宣宗入葬景陵则在宣德十年六月,那时候,明英宗虽然已经即位,但是年龄还小,还不足十岁,所以殉葬的各项事务,如从殉的人数应是多少,当以何人为殉等等,按例都要由才被尊为皇太后的孙氏来规定。

在孙太后的主持之下,这次殉葬的规模很大,仅殉葬的妃殡就有十名之多,另外陪从的宫女等人,更是不可胜数。《明史·后妃传》中,对殉葬所记的范例,便是以明宣宗入葬景陵为主,想来这定是历次殉葬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故列为典型,以例其余。

孙太后几乎把宣宗的所有皇妃、侍妾、宫人都已经殉葬,就连刚入宫的郭爱也不例外。但是,唯独吴贤妃并未殉葬,这又是为何?

孙皇后既然并非容人之人,就看她对付胡皇后和众位皇妃宫女之事就可看出。那么吴贤妃如何在明宣宗朱瞻基死后,仍能在当时云诡波谲的宫廷斗争中独善其身,未被逼以身殉葬?

仅仅是因为吴贤妃生育过吗?纵观明朝,并无生子即可免于殉葬之说。即便以贤著称的宣宗之母、孙太后的婆婆--张太皇太后,在明仁宗驾崩后,把仁宗生前最宠爱的、已生三子的郭贵妃,都安排殉葬了。

是因为吴贤妃得到了张太皇太后的庇护吗?若说是因为张太皇太后的庇护,那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她仍平静生存多年,又是有谁庇护呢?

明代宗景泰八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明史》载:“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

从《明史》记载中可以得出,孙氏对于“夺门之变”的态度是默许的。事实上,她甚至是参与秘密策划,因孙氏的弟弟孙继宗带领子婿、家丁四十三人参与了“夺门之变”。

为巩固权力,孙太后默许支持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后,以孙氏在“夺门之变”中立有大功为由,为嘉奖她的功劳,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并在孙太后崩逝后,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明宣宗合葬于景陵。同时,明英宗大肆封赏了在“夺门之变”中出人出力的外戚孙氏家族。

明代宗朱祁钰死后,与他有关的一切人的命运都随之逆转。凡他重用的大臣皆被贬谪甚至被害(比如于谦),凡他喜欢的亲眷皆被废死,比如他的杭皇后此时已经去世,依然被英宗废去皇后名号并捣毁她的陵墓,宠冠后宫的唐贵妃则被逼殉葬。

然而明代宗朱祁钰之母吴太后仅被降封号为‘宣庙贤妃’,其弟吴安仅降为锦衣卫指挥使,仍担任皇家禁军重要职务。且宣庙吴贤妃死后,英宗还辍朝一日,谥二字“荣思”。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与朱祁钰亲近之人都或贬或杀,唯有吴贤妃仍安居后宫,颐养天年,这又是为何?

透过浩烟霞海的历史卷帙,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真相到底如何?

明宣宗作为一代少年风流天子,后宫嫔妃众多,为何却只有二子三女,且多为嫡出?其中,较为肯定的是:原配胡皇后生顺德公主、永清公主;孙皇后生育常德公主;吴贤妃生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生母之谜则一直扑朔迷离,成为明朝疑案。

也有史料记载,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原本是一母同胞,即都是明宣宗吴贤妃之子。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朱祁镇之生母连灵位都无。要知道,即使朱棣为掩盖其身世,尊了马皇后为生母,但是即位后,仍命太常寺把她的生母碽妃的灵位放置在明孝陵的独享位置,并于后来重建了大报恩寺纪念她。或许正是由于朱祁镇的生母就是吴贤妃,已经有了灵位,故不再另设灵位。

或许正如明成祖朱棣,虽然无法给予其生母碽妃名正言顺的尊位与谥号,但是把她的灵位供奉在孝陵和大报恩寺里的独特位置,通过牌位、陵寝的死后哀荣,默默地纪念着她伟大的母亲。(通过著名史学家吴晗和傅斯年的考证,朱棣的生母不是《明史》中所记载的马皇后,而是碽妃。朱棣为了夺位的名正言顺,篡改了史实,称马皇后为亲生母亲。)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朱棣生母的论证:“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亲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为了权力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母亲。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并不够,也不足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您是我的母亲,只在我的心中,永远。”

生前不便公开的感情,掩人耳目的真相,死后往往通过掩埋在黄土之下的彰显史实,通过墓制考古经常能发现端倪。这样在墓葬上文章,在明朝,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明朝礼法规定,只有嫡后才能与皇帝合葬,明英宗也曾下诏愿与钱皇后合葬。但是明英宗贵妃、明宪宗朱见深生母——孝肃皇后周氏,曾经再三破坏礼法与英宗的遗愿、排挤并欲取代钱皇后的合葬地位。

钱皇后死后,周氏阻挡钱皇后合葬裕陵,但是宪宗遵守礼法,从中调和,委曲宽譬,最后钱皇后才得以合葬。不过周太后还是暗中搞了鬼:她改变了英宗的陵寝设计,将自己的陵寝开通隧道,通往英宗陵寝。

钱太后虽与英宗同陵墓,但是其陵寝距离英宗有数丈,中间的隧道又被填满阻隔,无法相通。反而未同寝的周太后,却通过隧道,直接连通了英宗陵寝。

景泰皇帝朱祁钰死后,吴贤妃仍在后宫平静生活多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在古代算作高龄。那时,孙太后在后宫中居于皇太后之位,一手遮天,权势滔天,若不是有更高权位的人--明英宗朱祁镇的保护,吴贤妃如何得以生存?如何躲得过身居高位、心思狠毒的孙太后的明枪暗箭?

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即位时,时为郕王的朱祁钰经常去拜见朱祁镇,当时的直臣李时勉(当年骂明仁宗的那位言官)都曾由衷称赞说:陛下兄弟相亲,国之福也。

虽然朱祁镇对朱祁钰的赏赐是寒酸了点,史载:正统九年(1444年)二月二十日,朱祁镇赏赐朱祁钰宝钞一万贯。相当于给了几两银子。(庚子(正统九年二月二十日),赐郕王祁钰钞一万贯。)而朱祁钰对待被侮归来的朱祁镇确实是足够仁慈了,对于一个“叫门天子”丧权辱国之人,不但留着他的性命,而且在朱祁镇软禁南宫八年期间,就生了十个子女,且生母都是不同的妃子。

虽然朱祁镇复位后,为了宣称其复位的合理性,抹黑了朱祁镇,称其在软禁南宫期间,生活难以为继,仅靠钱皇后针线活维持生计。仔细推敲,这个是非常不可信的,据载,朱祁镇被囚于瓦剌期间,钱皇后因思念朱祁镇,眼睛都哭瞎了,那又如何做得了精细的针线活?况且,若是真的被苛待,又如何能在软禁期间纳得了十几个妃子,生得了、养得了十几个孩子?

根据《复辟录》的记载,景泰八年,明代宗生了重病,已经病入膏肓,四天没有上朝了。忽然听见“夺门之变”,奉天殿传来鼓声,病中的他经询问得知是朱祁镇复位后,只是说了句:哥哥做,好!)  这个“好”字可见朱祁钰心中始终是对自己的亲哥哥存有一份真情的。

若非真情尚存,身为一国之君,想要人不知鬼不觉杀掉一个深居宫内,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还不是轻而易举?恐怕都无需自己动手,愿意取其性命上位表忠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哪怕朱祁钰哪怕不愿杀掉朱祁镇,也可以土木堡兵败之名将其贬斥出京,封其为藩王,何必还让其留在京师,忝居太上皇之名?才让他有机会南宫复辟。

若非朱祁钰已经默许自己驾崩后,由朱祁镇即位的话,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怎么可能那么顺利,百官怎么会那么堂而皇之地给朱祁镇叩头行礼?

大明的官吏还是很有血性的,想当年朱棣登基即位时,多少建文旧臣血溅奉天殿?方孝儒、景清等文臣哪怕株连十族、斧钺加身仍不畏惧。

再后来,明朝的大礼仪事件,数百文官午门廷杖仍不改礼制,当中就包括写作了流传千古的《临江仙》的杨慎。

而这其中原因,或许也和朱祁钰知道朱祁镇和他原本就是一母同胞兄弟,血浓于水不无关系;也或许是因为时为皇太后的生母吴贤妃的劝说爱护。

总之,我相信,当年身为景泰皇帝的朱祁钰面对从瓦剌回来的朱祁镇,即使恐惧过、焦虑过,但是绝对未曾真正动过杀心。哪怕他已经病入膏肓,无法上朝,他终究没有决意杀过朱祁镇。

在几百年之后的清朝,慈禧太后同样在重病中,无需一兵一卒,就毒杀了一个年富力强的正统皇帝光绪的事情,随着考古科学的进步,此事已为众多史学家证实。若朱祁钰愿意,那么他在病中,足以指使一个太监去杀掉朱祁镇,何来后来的“夺门之变”、“南宫复辟”呢?

况且,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国之君,景泰帝朱祁钰要比明英宗朱祁镇称职得多。朱祁镇被俘后,多次为瓦剌叫门,若不是当时的景泰帝下令边陲紧闭城门,瓦剌大军的铁骑早就踏入京师。

而且,明英宗在位时,亲佞幸,宠小人,远贤臣,并无政绩,最终导致土木堡战败。相反,朱祁钰临危受命,知人善任,保护了京城的安全,击败了瓦剌侵略者,这足以名留青史。此外,他在位时,重用于谦、李贤等众多大臣,减免赋税,政绩清明。

朱祁镇南宫复辟后,废朱祁钰为郕王,迁于西内,正是当年他的父亲明宣宗幽禁汉王朱高煦的地方。

历史轮回,让人感慨万千。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在朝堂之上,与众位大臣怀念朱祁钰有匡扶社稷之功,承认了朱祁钰的功绩“堪难保邦,奠安宗社”,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同年,大明帝国更以隆重典礼,为朱祁钰在奉天门举行了加谥仪式。而于谦等众位因此蒙冤的臣子们,也相继获得平反。

可见,明宪宗心里还是很认可这位叔叔的,也仍然顾念亲情。他甚至按照帝王规格,重修了朱祁钰的陵寝,即如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

种种证据表明,吴贤妃很可能正是朱祁镇的生母。正如朱棣为了获得正统嫡子帝位,虽然表面上认马皇后为母,而未承认亲生母亲碽妃,但是通过南京孝陵和大报恩寺碽妃牌位的摆放,一直都在纪念着她的生母碽妃。潞王虽未曾擢升其次妃赵氏为正室王妃,但是却通过连通的墓室纪念着他深爱的次妃赵氏。周贵妃通过改变墓室结构,实现了虽表面并未合葬,但是唯一连通了自己和明英宗的陵寝。

或许朱祁镇也通过陵墓的规制构造,如同他的先祖和后代一样,在每一次祭祀中纪念着她的生母。

皇妃居住宫外并得到厚葬,也就在唐代有过。唐睿宗的贵妃豆卢氏在武则天称帝后,被降为孺人。后来唐中宗特许她离开皇宫在家居住。唐玄宗继位后,为了表达对她幼年照顾的感激之情,时常赏赐、探望居住宫外的豆卢氏。豆卢氏薨逝后,唐玄宗按照贵妃的规制厚葬了她,并辍朝三天。

为了佐证,我又翻阅了其他史料,并找到了吴贤妃之父吴彦名的陵墓,他的墓碑刻了如下铭文:

昭勇将军锦衣衞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吴公神道碑铭                   

        公吴氏字彦名,今皇太后父也,世为吴地丹徒积善之家。所居曰大隅坊,吴氏为其著姓曰大?者公之考也居郷恂恂人无远近少长皆以长者称之妣缪氏有淑徳生子三人长一公次二公公之讳也次三公公性仁厚谨愿?於兄弟之群自少为父母所钟爱稍长善治生业一毫不肯苟取於人而家计自号饶裕足用之外有余輙推以赈贫匮人頼之有济者无间?...永乐十年公长女以选入内庭二十二年朝廷用是推恩召公与其仲子忠至北京欲授公以世爵而公以老疾辞遂官其子忠锦衣卫前千户所世袭百户既而公乞恳还南京未...原配神氏有端静贞一之操继陈氏施氏子男四曰行曰忠曰安曰荣忠卒安袭其官正统十四年十二月迁府军前衞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数日转锦衣衞女四长今皇太后也次妙香次妙音次妙清男女皆神氏出孙男四曰玉曰英曰斌曰通女二妙寿妙全公之弟有二子曰信南京锦衣衞指挥使曰澄三孙曰诚锦衣卫中所正千户曰守真道录司左至灵曰海...吴公积善之庆於无穷也谨志而铭之曰绵绵吴宗系岀延陵传千百祀...姜源太姒其出於讵无攸自我观苍苍凡生圣人何所当善必先其源...实永奠百世。

(自译:吴公,姓吴字彦名,是当今皇太后的父亲,当时是吴地丹徒县积善人家。住的地方称为大隅坊。远近街坊都称之为长者,自小便被父母所钟爱,稍长一些善治理家业,一分一毫都不肯苟取他人,自家生活富饶充足,且经常接济贫困之人,救赈他人,因此乡邻都很感念......

永乐十年的时候,吴公的长女选入皇宫,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候朝廷召吴公与他的第二个儿子吴忠到北京,想要授吴公以世代相传的官爵,吴公以年老有疾病推辞,于是圣上又封了他的儿子吴忠为锦衣卫千户。......吴公的原配神氏,端庄娴静贞洁,继室是陈氏和施氏。

吴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吴行、吴忠、吴安、吴荣......吴公有四个女儿,分别是:长女乃当今的皇太后,其次依次为吴妙香、吴妙音、吴妙清。这些儿女都是神氏所生。有四个孙子,分别是吴玉、吴英、吴斌、吴通,有四个孙女分别是吴妙寿和吴妙全。吴公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吴信,封为南京锦衣衞指挥使,还有吴澄。吴澄有三个孙子分别是吴诚,封为锦衣卫中所正千户;吴守,封为真道录司左至灵;还有吴海。......吴公积善已久,其余恩必将传于无穷。......吴公能生出像姜源、太姒这样的女儿......必将永奠百世。)

碑文中的“姜源”是后稷的母亲,后稷管理农事,被奉为农神,母以子贵,姜源也被后世尊为“圣母”;“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的母亲,她天生姝丽,聪明贤淑,分忧国事,严教子女,深得文王和臣下敬重,被人们尊称为“文母”。将其长女皇太后(即吴贤妃)比喻为“姜源”、“太姒”这等贤女圣后,评价颇高。 

在权威性文献《明功臣袭封底簿》中关于吴贤妃之家族的记载有:

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升会昌伯孙忠子指挥继宗等五员各一级百户,吴安为府军前卫指挥使,舍人吴诚为锦衣卫正千户。(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将吴贤妃之弟吴安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侄孙吴诚封为锦衣卫正千户。)

朱祁镇即位后,提升了皇太后孙氏弟弟孙继宗的职位,同时也提升了“庶母”吴贤妃弟弟吴安和侄孙吴诚的职位。

这段记录颇有深意:孙氏当时是皇太后,擢升其家人职位无可厚非。但是,吴贤妃并未尊位太后,仅是朱祁镇的庶母而已,那她家人的职位又为何要升呢?还一连升职两人?

下面还有一段史实记载,可以证明吴贤妃地位的特殊:

吴安父吴彦名,永乐十年八月内,为礼仪事将女吴氏进赴内府,钦家给赏。永乐二十二年,行取彦名长男吴忠到京。洪熙元年,钦除锦衣卫前所百户。宣德三年闰四月内,病故无嗣,次男吴安授锦衣卫百户。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钦升府军前卫指挥使。景泰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太监王成传奉圣旨吴安升安平伯钦此。本年十二月内,吴安奏请追封三代拜诰劵,本部题奉钦依罢,钦此。

(自译:永乐十年八月内,吴贤妃被选入内府,皇上钦赐给予全家封赏。永乐二十二年,吴彦名之子吴忠进京。洪熙元年,圣旨封为锦衣卫前所百户。宣德三年闰四月内,因吴忠病故无嗣,吴安又被封为锦衣卫百户。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圣旨将吴安升为府军前卫指挥使。)

在朱祁镇第二次即位后,于“天顺元年三月,升府军前卫指挥佥事吴安为指挥使中兵马司指挥。”

明英宗朱祁镇南宫复辟后,朱祁钰相关人等皆被革职、查抄或被杀,唯有吴贤妃的兄弟吴安仍被擢升为兵马司指挥这样重要的职位。 

历史中的记载总是简短而苍白,惜墨如金。兵戎相见的峥嵘岁月,仅只言片语。后宫的漫长等待也只一笔带过。但是仔细研读,透过这寥寥数语的史书记载,却也能一窥端倪:

永乐年间,吴贤妃被选入内廷成为女官,因此全家得到了封赏:永乐二十二年,其父、其兄均御赐封官;洪熙元年,吴贤妃哥哥吴忠升六品百户官职,后升为锦衣卫百户。

而先皇后胡善祥、孙皇后的父亲都是宣德元年十月才有了官职。且孙皇后之父仅为鸿胪寺序班,七品官。可见,曾经朱棣、朱高炽对吴贤妃及其家人的偏爱。

吴贤妃怀孕后,在宣德三年四月,宣德皇帝将吴安升迁为锦衣卫百户以示嘉奖。宣德三年八月初三,吴贤妃才生朱祁钰。尚在怀孕即已封赏家人,也显示出宣德皇帝对吴贤妃的钟爱。

荣善夫人因曾在宣德年间因侍奉过吴贤妃,尽职尽责,故而被宣宗封为诰命荣善夫人。在宣德皇帝敕封的荣善夫人的墓志铭中,也曾提及吴贤妃。她的墓志铭简要录之如下:

        夫人姓项氏,世为顺天之宛平人。生而聪慧婉淑,克精女红。宣徳癸丑,选入宫,侍贤妃,甚爱之...迨今上嗣位,夫人年既髙,时被恩礼,亦稍获优逸,而夙夜弗懈。凡在禁掖前后六十余年,白首寅畏,莫有见其过言失度。弘治丁巳(弘治十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寿终,上念其旧劳,特赠其号曰:荣善夫人。命太监李兴及右少监傅忠、左监丞袁锐董丧事。赐之祭者三,赐赙银帛诸物各若干,命所司治坟于宛平香山之原,盖异数也。

(  自译:荣善夫人姓项,祖上是顺天府宛平县人。生来聪慧,温婉贤淑,尤其精于女红。宣徳癸丑年间,选入皇宫,侍奉吴贤妃,贤妃特别喜欢她。...等到当今圣上继承皇位,荣善夫人已经年老,时不时被皇上恩礼有加,也稍微获得优待安逸,但是荣善夫人日夜都不敢懈怠。在皇宫内前后共六十多年,都未曾失去礼度,也未有失言。弘治丁巳(弘治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寿终而逝,圣上怀念念她往日的功劳,特赠其号曰:荣善夫人。命太监李兴及右少监傅忠、左监丞袁锐董丧事......)

在古代,女子能被封为诰命夫人是莫大的荣耀,寻常都是三品以上大员的正室夫人或者皇亲国戚才能得此殊荣,而荣善夫人仅因侍奉吴贤妃多年,在后宫尽职尽责即被封为夫人,可见吴贤妃身份之特殊。

至此,我的推测与墓室的记载及史料记载相得益彰,互相印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