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磨刀 > 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战将起(十三)

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战将起(十三)

小说:磨刀作者:水畔听钟字数:10390更新时间 : 2019-11-08 23:43:00
当皇帝李文剑来到两界山,他为如今的大唐感觉到荣耀。

    曾几何时,大唐是一个需要向周边和亲的国家,那时候国力羸弱。在古代有一种方式,既能减少将士流血牺牲,又能减少战乱,还能稳定两国关系,那就是和亲。皇帝将自己嫡亲的公主,送去番邦和亲。

    也曾有大臣在番邦和亲时向皇上提议,这是对皇族的蔑视,对皇权的挑战。可皇帝皇子公主众多,可能有的公主一辈子都不被皇上重视。所以和亲这种方式没有理由被皇上拒绝,因为这比打仗可要简单得多。

    但公主毕竟是金贵之身,这么做有损天朝威严,所以就从唐朝开始兴起,选择一些宗室之女,或大臣之女,亦或是宫中宫女,加封公主封号,被送去和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是宗室之女,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请求联姻后,文成公主在远嫁番邦后,吐蕃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文成公主为弘扬藏族文化也作出不少贡献。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被送去和亲的还有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本出生于长江三峡附近的一户普通人家,因皇帝广招美女扩充后宫,而被选入宫,但在进宫后久未受皇上青睐,遂一直郁郁寡欢。

    但就在呼韩邪来朝之时,汉元帝召五女欲赐予呼韩邪,谁知王昭君也在此列,并被呼韩邪一眼相中,此时的汉元帝肠子都悔青了,但话已出口,不好反悔,只能答应将王昭君远嫁匈奴。

    王昭君在嫁给呼韩邪后两人恩爱有加,并育有一子,但只可惜,呼韩邪命不长,婚后三年就死了。随后王昭君又依匈奴礼俗,嫁给新一任单于,两人依旧过着恩爱的日子。

    中原地区的汉族总会和边境的少数民族产生摩擦,边境的异族政权总会想方设法抢夺中原人民的资源。强硬的统治阶层会直接攻打和反击他们,而追求和平的皇帝则会把自家皇族的公主远嫁到边疆,以求一时的安宁。那为什么总是汉族的公主远嫁,而不是异族的公主嫁到中原来呢。

    第一个把公主送到边疆的朝代是汉朝。当时汉高祖带领了几十万大军去攻打匈奴,但是他派出去搜集情报的人带回来的情报都是假的,情报上说匈奴的战斗力奇差,所以汉高祖自信满满地带着剩余的士兵继续进攻,最后被敌军团团包围。

    因为这一仗他们打了平手,所以匈奴觉得大汉皇朝也不过如此,于是更加频繁地入侵边境,让百姓们受到无穷无尽的困扰。

    汉高祖向大臣们征求打败匈奴的方法,有一个大臣就说:“他们的武力比较强,我们是没有办法以暴制暴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婚姻上面做文章,以联姻的方法稳住他们”汉高祖觉得这个提议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把这件事提上日程。

    这时候汉高祖的大女儿已经进入适婚年龄,所以他想着先把自己的大女儿嫁过去以示追求和平的决心。这样一来,两地的统治阶层就有亲戚的关系,匈奴的大汗也就成了皇帝的女婿,如果公主能顺利生下儿子,那么匈奴的下一任王就是皇帝的外孙了。

    这样匈奴侵犯边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过事情当然没有想得那么美好,皇后是舍不得自己的女儿的,所以哭着求皇帝不要把女儿嫁到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于是皇帝就只能找旁支的女生封为公主,再把这个女生嫁过去。

    让公主远嫁能稳定匈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皇族的公主下嫁对于匈奴来说是天赐的礼物,所以他们自然要感恩戴德。那为什么不让异族的女子嫁到中原来呢,主要是皇帝考虑到血统问题。

    皇族是很注重后代的血统是否纯正的,如果异族女子嫁进皇宫,那么与皇子结合生下来的孩子就有匈奴的血统了,这是皇室里不被允许发生的事情。

    其实,说到底还是女子的地位低下,连高高在上的公主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远嫁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连普通的平民女子都没有这么悲惨的命运。如果公主的丈夫对好,那公主的生活也会好过一点,如果公主的丈夫对公主不好,那远离家乡的公主过得会十分糟糕了。

    “和番”是指在国家出于政治需要,将皇室的公主许配给外族番邦首领,那些出嫁的公主被称为“和番公主”。当然,皇帝一般不会真的将自己的女儿嫁到番外,而是经常选出涉嫌谋反的皇室宗亲的女儿,或者皇室远亲和其他人员的女儿,作为公主的替身。

    举例来说,唐玄宗封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携嫁妆六千捆嫁给契丹首领李失活。玄宗外甥女陈氏被封东华公主,嫁给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

    在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政策始于汉代。唐朝时期,政府与突厥、回纥、吐蕃有过多次和亲的举动。    从唐朝开始,送往外族和亲的皇室女性被称为“和番公主”,这个称谓蕴含着中原王朝与外族修好的愿望。

    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将迎娶唐朝公主作为与唐朝修好关系、炫耀权威的主要手段。《旧唐书·吐蕃篇》中记载“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中原王朝当然是在权衡政治利害关系后,再决定是否派遣和番公主。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和番公主制度也略有变化。最先对唐态度有明显转变的,是协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回纥。回纥的可汗世代接受唐朝册封并迎娶唐朝公主。但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平乱向回纥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屡屡向唐朝勒索财物,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时,和番制度出现了最大变化,皇帝开始将真正的公主——女儿或妹妹派遣和番。

    唐肃宗乾元元年时的宁国公主,唐肃宗第二女、德宗贞元四年时的咸安公主德宗第八女、穆宗长庆元年的太和公主等都是真公主和番的事例。

    这些真公主与“假公主”不同,她们经历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婚俗,经历了多次婚姻,命运坎坷。咸安公主前后嫁给武义成功可汗、忠贞可汗、奉诚可汗、怀信可汗。

    太和公主先后嫁给崇德可汗、昭礼可汗、彰信可汗、掘罗勿荐公、乌介可汗。能与这些“真正的公主”联姻,游牧民族感觉自己是如获至宝,但是对这些公主来说,被迫多次改嫁已经给她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和伤害。

    和番制度第二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出嫁时附带的陪嫁增多了。有人从另一种视角分析称,回纥看透了唐朝根据公主真假身份的不同,陪嫁嫁妆也不同的情况,因垂涎公主的嫁妆强烈要求唐朝派遣真的公主和番。

    但是回纥并没有因此停住索取的脚步。许多回纥人来到唐朝首都长安要求赐品,商人们也在此猖狂行事。当时回纥与唐的主要贸易是绢马贸易,唐朝以绢换马。但是回纥人带来超过唐朝需要的大量马匹,并且以不当的交换方式强制贸易。由此看来,绢马贸易实际上是唐朝对回纥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报答方式,这种交易给唐朝的财政带来了很大冲击。

    这个事例反映了唐朝时期,在中亚地区贸易中极具优势的回纥人出类拔萃的经济观念。他们不择手段地从由盛转衰的唐朝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所谓“和亲”,其实是双方领导层掌权集团都觉得开战不利,都需要争取时间,就是所谓长远打算,争取相对的信任,约束手下,促进外交到达皇廷。就我方朝廷这边来说,其实是借此名义送钱物收买,和亲的公主有点类似中世纪版女性常驻大使,底牌还是武力对峙的僵局和谈判妥协。

    例如,汉朝和亲总体体现的是妥协。秦末大乱,原本刚形成的大一统局面受损,人民疲惫,匈奴凭借骑兵威胁大汉。和亲打的算盘就是:匈奴来抢,我方损失太大,中间各种损毁后匈奴获得的东西少,回头还要打劫,不如直接把匈奴喂饱了,少打劫几次,损失还小。西汉早期是拿嫁妆和女人送岁币,到东汉就变成以和亲来要挟几个匈奴分裂之后的单于。

    匈奴内部也经常争论是否应该接受和亲,因为经常有匈奴接受之后被汉朝粮食收买分化,汉将带着穷得没饭吃的匈奴胡骑,让破产的匈奴人领路来烧比较富裕的匈奴部族的草场杀牲畜,前提建立在东汉有能力在战场上和对方交战不亏。

    两汉的和亲对于匈奴的西域也是一种分化打击,早期汉朝使者在西域不得粮食不得接待,和亲之后逐渐通过交往过程中学习了解西域情报,慢慢就能交结西域小国,然后就变成汉朝和匈奴都主张对西域小国“和亲”,就是收买强迫的给当地小国王族加入匈奴王后还是汉朝王后,然后影响当地政策,匈奴是炫耀武力,汉朝是武力加上收买,最后是汉朝赢了。

    唐朝时,唐太宗给突厥和亲,然后把可汗灭了。和吐蕃和亲几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那两次和亲的效果还行,维持了唐蕃和平。玄宗时候和亲契丹族和奚族试图牵制,结果安禄山贪功把两部逼反了,去打这两部时又吃了败仗,契丹和奚就把和亲公主杀了祭天。

    站在被和亲的少数民族角度,和亲就是要安抚少壮派,自己必须拿到大皇帝的赏金和礼物来分赃,同时必须有个与众不同的封号,最后就是所谓经济往来的“粮谷布匹铁器”,这个是边境各集团最渴望的,如何分配到自己亲信部族,压制其他部族。

    对于边境接受和亲的“蛮王”,也是一次抉择,要么内战和政变一场,要么就和中原皇家赌实力。虽然汉族觉得和亲是耻辱,但如果站在少数民族视角观察,中原朝廷随便派过来一个女人,好点的还是宗室之女,差点的完全就是平民之女,由中原皇帝给个公主的封号,就能被立为王后。唐代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再嫁给回纥可汗,回纥人觉得娶到了中原天子的真女,举国都有面子。同期回纥可汗的女儿嫁过来,就只能嫁给一个宗室王子为妃。

    从目前史书记载来看,汉、唐确实很少接受外国边境小国女性进入宫廷集团,最多就是征高丽那样去掠夺女性卖做奴婢,这可能因为中央王朝始终有一个稳定的朝廷,周边小国很少能坚持传承,缺乏记载。当然,纵观历史,还是有异国女性嫁来的事例,例如北齐高欢娶柔然公主,由于精力难以招架而病死,当然也有年老体衰、作战受伤的因素。

    汉朝每次与匈奴和亲的时候,宫内的公主都不想去。当然了,公主的父母当然也不希望去。他们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为啥古代公主都不愿和亲?不光是因为丈夫粗鲁,她们最怕的是这些。  

    首先,公主远嫁异族他乡,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的一个女孩子,突然间被嫁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是处于一个被动的这种形式,凡是和亲嫁女的那一方一般都是弱方,但是也不绝对。公主势必不会适应他们那里的生活。

    这种不适应,一是来自于生活,生活可以去慢慢适应,还有就是一般古代的公主不太喜欢他们那儿的男人的那种粗鲁,大家都知道,古代和亲最多的就是游牧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荒原沙漠,皮肤极其的粗糙,性格狂放,让嫁过去的公主很不适应。尤其是他们的性观念,与公主从小所受的那种性观念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但是他们最怕的还不是这个,那么他们是最怕什么呢?其实他们最怕的是一旦嫁过去,就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因为一旦嫁过去,就成了别人家的“媳妇”。但是这种媳妇与丈夫的关系很不一般,他们是有政治目的。比如说匈奴,娶了汉朝的女子之后,一定不会让他随随便便再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有三大原因:第一,古代交通不方便,路途遥远,只靠马匹行路,在他们看来太过劳民伤财,有点不现实,要知道有的人去和亲,光在路上就得走两年。

    第二点,大多和亲的两个国家,他们是面和心不和,但也不绝对。所以,另一方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怕公主会透露什么国家机密,所以不轻易让他们见自己的家人。

    第三,如果一旦两个国家打了起来,在中间的公主就会处于一种特别尴尬的处境,一边是自己的丈夫,一边是自己的“娘家”,很痛苦,所以这种一开始就目的不纯的婚姻,是很少有好的结果的。

    和亲是从古至今、存在世界范围的一种事件,它是婚姻却和普通的婚姻不同,因为它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有着一出现就存在的目的。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和亲莫过于“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臣服西汉王朝,主动入朝觐见、要当汉朝女婿。此次和亲是非常成功的,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王昭君是位大美人,她出塞和亲野蛮的匈奴人,令很多人惋惜不已。这让我们难免联想道:“和亲能偷偷的换人吗?古代国家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和亲?”

    大唐是讲究宗法的国家,自古以来的王朝皆是如此,和亲并非只存在国家层面,小家小户和世家大族同样存在。汉光武帝刘秀在逐鹿天下的时候,曾放弃心心念念的梦想女孩阴丽华,娶拥兵数十万的真定王刘扬外甥女郭圣通,直接为正室。    这时的刘秀仅仅是个大司马,势力都比不上刘扬。一些士族,为保证大家互帮互助的关系,会将嫡子嫡女相互婚配,让彼此更进一步。这样做的目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即将成婚”的夫妻两人的事,而是两大家族上千人的事。

      两国联姻,更多的讲究实际效益和交往态度,谁去联姻,联姻谁,这根本不重要。中原王朝的和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敌对民族,例如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的;另一种是兄弟民族,例如西汉中期与乌桓、唐代与吐蕃。

    这是一种态度问题,联姻意味着双方有谈判的态度,不用非用战争的手段解决,双方各有所得,没有谁吃亏谁得利的说法。既然是讲态度,意味着和亲的人选并不重要。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远嫁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赞普,两人是宗室女,但不是皇帝的亲女儿,即使是皇帝的亲女儿,也可以换掉。不用偷偷,光明正大地换都行,直接托词这位公主有病,咱们换一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就是李氏宗亲里面选出的姑娘,皇帝收其为养女,并郑重承诺会善待二位的父母兄弟姐妹,给上公主名分嫁去。

    这还算好的,汉代的昭君出塞,明面上大家都欢欢喜喜,实际上王昭君只是个宫女,连公主名分都不给。这样一来,联姻的单于连皇帝的女婿都算不上,不过呼韩邪单于一点都不在乎这个,政治目的和实际需要达到就行,还有个如花似玉的大美人给自己当妻子,太高兴了。

      从这件事中更直观地看到古代和亲的人选重要与否的问题:强大的敌国,规规矩矩地送身份尊贵的皇帝女儿,实际不是也没关系,反正认不到,有这个名分就成;弱小的敌国,随便弄个弄个宫女送去。何况,乐意和中原王朝和亲的少数民族政权,很多的是看重和亲带来的各种物资,可以让麾下将士子民不大批量死去的物资,可以让自己国家发展起来的物资。

    这样的和亲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和亲谁不喜欢?大家各取所取,安稳度日,打打杀杀做什么。

    无论中原王朝堕落到何种程度,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老说,很难接受一个“蛮夷”的女子,这些女子多数不懂汉话,交流起来很困难,而且中原王朝绝对不允许一个异族女子当皇后,掌管一国后宫。

    反过来说,嫁到异族的汉人女子,无论是是隋炀帝杨广的亲生女儿淮南公主,还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再或者宫女出生的王昭君,在远嫁异族后,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而且对于中原皇帝来说,将汉人女子嫁过去,为异族首领生儿育女,能够促进血脉的融合,将来异族的首领是自己的外甥或者外孙,有利于中原皇帝拉拢、安抚这些部族,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便是异族希望通过迎娶汉族女子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原王朝嫁女儿,那嫁妆是非常丰厚的,不仅是金银财宝、甚至还有许多工匠、农业技术,比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时,陪嫁就相当丰富,除了珍宝,还有佛经,烹饪技巧,营造与工技书籍六十余本,甚至还带去了治疗四百多种疾病的药方,以及芜菁种子,也许这便是文成公主在吐蕃能受到热烈欢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些异族真正需要的是中原先进产物,用来教化自己的子民,究竟嫁给自己的是不是皇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而中原王朝,远嫁的基本都是宗室女或者直接是宫女之类的,从汉朝算起,真正嫁到异族的公主,屈指可数!  

      最最令人的无奈的原因,每当和亲之时,中原王朝总是被欺凌的那个,要么是异族不断骚扰边境,要么是异族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要么便是中原王朝打了败战,只能忍气吞声,刘邦被围白登山,给匈奴首领送财宝、送美女,明知奚族有意投靠契丹,但为了稳定奚族,唐玄宗依旧选择和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承载了那么多,深邃的眼里,是逝去的汉服女子婀娜的身姿。

    自古以来,结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具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结婚之后,就意味着自己已经组建了家庭,要学会承担责任,有家庭的一份担当,在大唐的话,结婚就是讲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这是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结婚的大致形式。但是对于皇家来说,结婚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经常将婚姻与自己国家的利益挂在一起,所以是通过婚姻达到自己国家想要的达到的一些目的,这样的婚姻对皇家而言,才有意义。

    所以我国古家为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国家达成一致的利益需求,就选择和亲来增进两国之间的关系,而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和亲就是出塞了。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中原地区以和亲的方式嫁给匈奴那么多的公主,但是并没有生下子嗣,这究竟是为何?有人可能会认为是,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只能算一方面的原因。

    不仅公主在中原地区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从小就在中原地带长大,突然因为和亲就去了遥远的北方大漠,一开始的话,自然是很难适应在那里的生活,所以很多公主到了大漠地区,不到几天就因为水土不服就病倒了,身体也就十分的虚弱,所以更别说生孩子了,有的年纪轻轻就已经去世了。

    最早的和亲就是从汉朝开始的,先是刘邦因为打不过匈奴,自己被困白登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便想出了和亲的方法来解决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但是当时的刘邦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因为公主嫁到匈奴那边,一旦生下匈奴王的子嗣的话,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就可以去争夺匈奴的王位,如此一来,便有利于中原的发展,如果公主的子嗣当上了匈奴的首领,对自己收复匈奴有很大的帮助。随后在期间,就向匈奴嫁了四个公主。而也嫁了三个,都是希望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缓和,为当时的大汉王朝提供和平安定的稳定环境,从而恢复其自身的实力。

    但是在匈奴这样的民族中有一个陋习,应该有很多人知道,那就是:父死子继,兄死弟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匈奴的哥哥或是父亲去世之后,弟弟和儿可以继承他们的财产与他们的老婆,只要不是亲生母亲就都可以继承。

    就比如历史上的王昭君在自己的丈夫单于死后,她应该嫁给她丈夫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还有一个陋习对于从小受到的女子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曾经王昭君写信给朝廷,说自己已经完成了和亲的使命,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中原,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是:入胡俗,没有办法,最后王昭君还是嫁给了丈夫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在自己三十三岁的时候抑郁而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匈奴还是十分的狡猾,毕竟人家的实力那么强所以匈奴就已经看出了刘邦的想法,如果中原送去和亲的公主真的生下了子嗣,日后继承了他们的首领之位,之后中原入侵他们便变得十分的容易。

    所以匈奴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和亲的公主生下子嗣,匈奴也不会让其健康的长大,所以王昭君的孩子就被匈奴杀掉了,可见匈奴的狡猾与无情,所以和亲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且还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很多人都认为,作为公主,肯定能够享受非常好的待遇,不过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两种公主的命运非常的悲剧,一种是末代公主,一种就是和亲公主,因为她们要远离自己的国家,经常面临糟糕的待遇,比如说今天要说的这个公主,因为太美了,结果被皇帝给宠幸而死,她就是齐国的公主,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和亲经常出现,而原因也是十分的简单,在那个时候,中原虽然说十分的强大,可是周边的国家却经常骚扰中原地区,随着时间的增长,中原被掏空了,所以中原的皇帝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都会通过和亲的方式,来让周边的国家能够安定,而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个公主,就是和亲的对象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很多周边的小国都诚服了,时间到了晋平公的时候,这个皇帝十分的好色,在登基之后,他修建了很多的场所,这些场所里面住着周边国家贡献过来的美女,而这些美女全部都是晋平公用来享用的。

    后来齐国的军队也被晋平公给打败了,就在这个时候,晋平公要求齐国把自己的女儿送过来和亲,否则就直接灭掉齐国,就这样,齐国不得不把自己的公主给送过去。当时齐景公的女儿只有一个,只有十岁,不仅长的眉清目秀,而且皮肤也是十分的雪白,虽然说只有十岁,但是长大了之后,肯定是一个大美人,在这个齐国的公主嫁过去了之后,晋平公就被他吸引了,当天晚上就临幸了。

    虽然说,晋平公有很多的美女,可是在得到了这个小公主之后,非常的喜爱,天天都临行,可是这个公主只有十岁,还是一个小孩子,都没有发育完成,结果就这样,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被晋平公给折磨死了,可是说十分的可怜,而这个晋平公,因为荒淫无道,两年之后也死掉了,

    首先,在大家记忆里边,他们生活在祖国的最北方,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养着马匹和羊。他们的生活也是自由而又快乐充实的。

    实际上,真的并不是这样。人家生活在草原上真的要比我们在平原甚至丘陵山区等地方艰难多了。

    要说的就是蚊子,大家没想过吧。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蚊子一般也都是夏天酷热的时候,可是在北方的草原之上,因为气温比较低,蚊子一年四季都是在横行的。而且,那种蚊子非常的饥饿。一旦要上人活着马匹,就要喝上一大口,真的不好受的。公主们本来就是从小锦衣玉食,皮肤也是娇嫩无比,如今来到草原之中,简单构造的蒙古包很难防御蚊子的侵扰。

    公主们也是常年需要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就算这样,还是难道一劫。要说的就是粮食,大家不知道吧,作为草原的孩子,我们的蒙古兄弟最爱吃的并不是肉,而是蔬菜,也包括我们做的米饭。他们过去就很喜欢和我们来交换一些青菜和水果,毕竟这些东西也的确有着丰富的营养物质。

    同时,作为新婚新娘,他们需要喝下生牛奶甚至牛血,作为蒙古一种古老的祭奠方式。很多和亲公主完全不能接受,毕竟这些食品都是生的,在汉族文化中,这样的饮食方式也是野蛮无礼的表现。公主们喜欢展现自己高贵的气质,时常不愿意完成这样的礼仪。

    最后要讲的则是他们热爱穿做我们过去制作的蚕丝的丝绸,虽然他们有着很多的毛皮等驱寒衣物,但是他也是很喜欢鲜艳和可以调色的棉花和丝绸,这些东西看起来更加美观和靓丽。对于他们的习俗,一些颜色亮丽则可以带来好运和爱情。所以特别适合年轻人穿戴。

  在穿戴服饰上,公主们都是有着专门服饰的,并且皇家对于衣服非常讲究,不仅仅做工仔细,更是无比轻盈。蒙古的衣服就是显得过于花哨了,完全不符合公主们皇家尊贵的气质,并且衣服非常承重。有时候还需要带上头帽,脖子上戴上各种各样的哈达,也是令她们非常难堪。

    和亲,大部分人眼里一个“屈辱”的词汇,用一个女人的幸福换取一个国家的稳定,被众人所不齿。国家稳定不是男人战争的事吗?为何让一个弱女子去承担,用她的远嫁他乡、远离父母亲朋、远离文明、和自己素未谋面的一个野蛮人酋长生活在一起的痛苦来换取一个短暂的和平。

    值得吗?华夏历史,似乎只有一个明朝没有向任何少数民族的部族和亲,其他的,强盛如汉唐,皆有和亲。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和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的简单。

    和亲是封建王朝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统治政策,无论国强国弱,朝中大臣都会提议和亲藩国,因为通过和亲政策的实施,可以让和亲双方拉近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住和平,还能促进双方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统一和发展。和亲公主的家世不用多好,但一定要聪慧过人,因为她是和亲政策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一般而言,王朝的和亲者一般为公主身份,以示对他国尊重,皇帝的女儿不是硬性要求,例如东汉和唐朝,王昭君是个宫女身份,唐朝和亲公主多为宗室女,没有皇帝亲女儿上场。

    对一些女子而言,和亲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可以让自己一家辉煌腾达,让皇帝重用厚待。而在中国王朝可有可无的女子到了他国为后,不是呼风唤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和亲政策的发展和壮大,还与统治者心中的天下秩序和对外战略有关:两国统治着和亲,有一层亲戚关系在,各种事情方便说,皇帝是你蛮族酋长的老丈人,那么下一代蛮族统治者不就是有血脉,两国关系不久更进一步吗?

    不就能实现天下大同、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伟业壮志吗?华夏民族不正是这样一步步壮大的吗?

      强盛的汉唐是王朝中比较热衷于和亲的,汉唐和亲史上涌现出许多和亲公主,在后人诗画书作中留有不同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象愈加丰富。和亲公主既是历史上悲凉远嫁的形象,又是安定边疆、维护和平的形象。和亲公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一个女人一群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种象征,王朝和亲政策的象征,多个民族爱好和平、团结一致向前走的重要象征。

      西汉与匈奴和亲后,和亲政策开始备受王朝统治者的青睐,它的益处和好的方面展现出来,让当时人和后来人都看到了。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也有联姻,对象却不是蛮族,而是邻国和强国,请求庇护和巩固盟友关系。和亲政策受到关注的同时,中国王朝也开始广泛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当中。清朝是最擅长用这招的,有着春风化雨的神奇功效,润物细无声。

    唐朝开国之初多以和亲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一些不大的部落政权也有这样的待遇,由此开始中国古代和亲史的一个高潮时期。与和亲政治亦步亦趋的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霸权,这比战争胜利来得快、好且彻底,有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味道。汉与匈奴、乌桓等和亲,唐与突厥、吐蕃、契丹等和亲,都是以拉拢为盟友、后徐徐图之的目的想法。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以婚姻为媒介开展的和平交往,宗旨在调整相互关系和维护双方各自的利益,核心是统治集团之间的联姻。伴随着和亲的是册封、会盟、互市等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据可靠数据显示,二百八十九年国祚的唐朝和亲将近四十次,规模和影响超过前代,怕是只有后来的清朝能与之相比较。

      汉朝和唐朝所面临的周边局势,是大相同小差异。汉朝周边有西域众多小国,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政权,往南河往西只有“野人”。

    他们与汉朝有差距,但没大到那种几百年,以武对抗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持之以恒,百姓们承担不住这么繁重的徭役赋税。唐朝则不然,北边的契丹、突厥等,东北的高句丽、新罗等,西边的土谷浑、吐蕃等,南边的六诏国等等。大唐的确当时无敌天下,没有他不能战胜的敌人,武器、装备、后勤等皆高出敌方一大截。

    但是周边的政权都已经有了自己不弱的文化信仰指导和军事武备,即使是攻灭对方,但也杀不光他们所有胡人。北方草原没了东西两大突厥,铁勒人、契丹人、回纥人等又出来了,这是杀不绝的,必须要他们心服口服,不能蛮干硬着来。

    和亲公主一开始就被打上“工具”的烙印,正史不会记载多少关于她们的故事,只有民间百姓口口相传记住了她们和她们的故事。和亲远嫁的公主群体淹没在帝王功业与百姓稳定生活之中,在史料的记载中,她们的形象并不突出,十分单薄,但在帝王的千古功业的背后,一位位和亲公主却是伟大而值得敬仰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