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长歌当宋 > 第五百三十四章大宋的北伐

第五百三十四章大宋的北伐

小说:长歌当宋作者:我欲乘风归字数:2469更新时间 : 2024-06-16 09:42:01
“急报,急报!河西出兵北伐,辽大同府陷落,云中重归汉土,叶侯实至名归!”
  大宋,东京城街头,无数的报童在街面上疯跑,将要手中卷成长条的报纸举得高高的,街边的路人闻言无不驻足,继而发出无限感慨。
  报童手中的报纸很快就被抢光,虽然河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算是大宋疆土,在某些人眼中甚至是同西夏一般的存在,可在百姓眼中,河西北伐人就是大宋的骄傲。
  那些感慨悲歌的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什么“北虏除定云中归”什么“风吹西北起苍茫”各种赞颂大宋,赞颂河西的诗词层出不穷。
  这就是大宋百姓中最质朴的情感,但可惜,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大宋朝堂对河西才是深深的忌惮,因为大宋的半壁江山已经落入河西手中。
  自从狄青拿下邕州后,王尧臣二十万大军愣是在昆仑关下没前进一步。
  而高怀政与宋敏却带回来蜀中陷落的消息,不只是蜀中,整个川陕四路皆以归附河西,且有愈演愈烈之事。
  如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本躲在蜀中的叶安居然突兀的回到河西,并且挥兵北伐,这一连串的消息袭来,赵祯觉得自己的脑袋快要疼得炸开了。
  大殿之上,赵祯坐在御座上微微颤抖,边上的陈彤自然瞧见了这一切,刚想要上前给他打掩护,却被官家凌厉的眼神所制止。
  赵祯感觉自己的风疾与河西与叶安脱不开关系,只要河西有好事,只要叶安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大宋,那他的风疾准会发作。
  自己就是要直面河西与叶安,所以赵祯固执的坚持下来,看着殿中窃窃私语的群臣,冷声道说道:“河西日渐势大,众卿觉得该如何收场?王尧臣二十万大军于昆仑关下裹足不前,蜀中又落河西之手,眼下之河西竟昌盛如此,北伐辽朝,攻克大同,国朝又该如何?颜面何存?”
  文彦博缓缓出班,耷拉着眼皮便道:“官家,河西北伐,此乃国之幸事也!河西之于国朝,不同党项之于国朝,河西乃我大宋边陲,尊国朝为上者!况……河西与辽朝交恶,国朝不妄动,静观其变也是最好不过之事。”
  枢密使庞籍微微皱眉,文彦博上朝之前就已交代过他该如何说,但他心中总是有些不稳妥,可眼下见他冲着自己使眼色,只能缓缓出班道:“启奏官家,辽朝势大力强,兵甲强盛,就算河西同样善战,可真正的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也!”
  赵祯的眼睛猛地一亮,随即看向庞籍道:“朕明白了,御前对奏,皆国朝重臣,今日所议,为国朝之密,不可外宣,陈彤!封禁宫门,无墨敕鱼符离宫者,斩!”
  陈彤不自觉的哆嗦一下,这么多年来官家还从未下过如此严格的口谕,一项宽仁的他居然下了严旨。
  “奴婢遵旨!即刻起,不会有只言片语离开皇宫禁中之地!”
  赵祯缓缓点头,甚至待他离开后才看向殿中的两府相公们,缓缓开口道:“河西之害以远超辽朝,更胜广南之乱,如今的河西以占广南,蜀中之地,若再夺燕云,大宋便是瓮中之势,如今之计,唯有依庞枢密所言,朕也要挥兵北伐!”
  文彦博缓缓点头,继而低声道:“官家,王尧臣率二十万战兵南下,若再调遣其所部北伐,待这二十万人抵达,恐也师老兵疲,不堪为战!”
  不等赵祯开口,高若讷便出班道:“臣附议!”
  赵祯将目光扫向一直看重的参知政事宋庠,随即道:“宋参政以为如何?”
  宋庠却不似高若讷那般果断的支持文彦博,而是稍稍犹豫道:“启奏官家,臣以为河西多谋善断,叶安此人又极……擅推演,恐国朝出兵也在其意料之中。”
  “那又如何?!”赵祯突然便提高音调,仿佛一只困兽在大殿中咆哮。
  “如今之际,朕还有的选吗?看看河西,你们看看吧!陈彤,舆图何在?给朕的这些两府相公们看看,若燕云,大同被河西所占,河西便成了什么模样?!”
  当陈彤带着一群小黄门将硕大的舆图给搬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就算赵祯已经见过这张舆图,人就觉得天旋地转。
  舆图之上,火德的大宋被染成了红色,而河西变成了漆黑的墨色,于是一只漆黑的大嘴张开,仿佛吞掉了半个月亮似得大宋,宋庠终于骇然变色。
  不光是他,就连一向稳重的老臣文彦博都为之颤抖,许多时候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相去甚远,当大宋与河西的疆土,控制范围被实际展现出来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对比让人震撼到无以复加。
  舆图出自皇城司,但就这样赵祯还是颤抖的指着西北角道:“那一片还有一个硕大的黑汗国已成河西的黑汗省,朕都不知道那片土地有多大!长此以往,大宋国鼎何存?!”
  文彦博等人默然无语,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官家的话,大宋的半壁江山实际上已经沦陷,王尧臣二十万大军不敢越过昆仑关。

  唯一能够威胁河西的机会好似也只有在河西北伐时,大宋出兵北上,趁着河西与辽朝鹬蚌相争之时,渔翁得利!
  御前对奏乃是大宋的最高决策,定下的方针也是不容更改的,大宋这个庞大的机器终于运转起来,虽然老化,虽然运转不畅,虽然效率低下,但终究还是再次运转了起来。
  …………
  而另一边,叶安正率领他的西烈军站稳脚跟,大同城虽被拿下,但这里将变成河西的前沿阵地,为河西进攻燕云提供立足点。
  只不过在叶安拿下大同城后便一直在肃清大同府以及周边的辽朝援军。
  无论辽朝还是大宋,亦或是当初的西夏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即发现敌军后,四周的军队就会不断的前往,或是包围,或是警戒,甚至是主动出击。
  而朝廷的正规军却来的十分缓慢,这是当下科技与时代所决定的。
  和他们不同的是,河西军队的战法完全不同,集中优势兵力一项是河西的用兵之道,河西的疆土已经很大了,但精锐部队的数量一直保持在十万人左右,有时甚至不足十万。
  这在辽朝与大宋俩个动辄几十万大军的王朝看来,河西并没有多大威胁。
  可事实上他们却忘记了一点,河西的兵制是两条线,一条叫雇佣制,走的是职业军人道路,而另一条叫义务兵制,走的是群众基础的道路。
  如此一来,河西就能拥有几十万看不见,摸不着的退役士兵,他们接受过四年的军事专业训练,其中有一大半人参加过战争,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兵。
  只不过叶安与大政府上下皆不愿维持一个庞大的军事开销,藏兵于民的做法其实很正确,义务兵的收入并不高,相反如果当过兵退役之后便更容易在河西找到活计,百姓皆以自家孩子当兵为荣。
  叶安的先头部队虽然只有三万人,可其中却有着数量不菲的精锐骑兵,他们来去如风,防护惊人,一人双骑,集马上火枪,马刀,长矛枪,胸甲,全身甲,手雷,榴弹为一体的强悍所在。
  “骠骑”已经是河西骑兵的统称,武装到牙齿的他们给了辽朝军队以极大的震撼!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